2024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603起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一图读懂“中古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6-13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字体大小[ ]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原标题:一图读懂"中古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家风家训

相关阅读>>>

山东临沂琅琊王氏:600余名士92宰相 50字家规成就“中古第一望族”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代表人物有:

  王吉(?-前84年),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学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立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导(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览之孙,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于平定叛乱、稳定朝局建功尤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他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

琅琊王氏家训

  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风云际会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家族门第的绵延不衰,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家族子孙对孝悌、德行、勤俭、好学等家风自觉地承袭和恪守密切相关。

  从汉末王祥至刘宋王僧虔以及以南入北的王褒,琅琊王氏都有告诫子孙立身处世的家训。王祥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五者为立身之本;王僧虔作有《诫子书》,告诫子孙不要凭借祖荫入仕,“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应读百卷书,勤学努力,建功立业;王褒著有《幼训》,要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释之学,同时希望兄弟之间手足相连,立身行道,始终如一;王筠在《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中则借沈约之言回顾了家族的兴盛历史,勉励子孙“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视频脚本

信德孝悌代代传——琅琊王氏家风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众多名门望族子弟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名门望族中,琅琊王氏是举足轻重、富有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其流传下来的家训一代代传承,至今仍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孩子们朗读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孩子们正在诵读的是传诵1800多年的琅琊王氏家训,也是琅琊王氏奠基人之一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王氏后裔身处何境,这50个字的家训,都未曾有过改动。

孝友祠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孝友村,王氏家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准则、为人处世的规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体力行,将之传承至今。

  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闻名,堪称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时,顾不上休息,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日夜伺候。腊九寒天,河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为了让母亲吃上鱼,王祥躺在冰冻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来捕鱼。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晋书》中,作为历史佳话流传下来。

  王祥的弟弟王览通情达理,一生爱护兄长,以友爱著称。两人的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王祥第48世后裔、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伟勋:

  明嘉靖南巡的时候路过这个地方,听说了王祥卧冰求鲤、伺候继母的故事和王览友爱兄长的故事,很受感动,御赐了“孝友格天”四个字。这个村原来叫王家双湖,后来改名为“孝友村”。这个村名一直延续到现在。

“孝友格天”牌匾和王氏家训

  在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中,“孝”作为一种历代沿袭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有对父母的孝亲美德,才能勤于为政,忠于国家。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孝敬:

  史书记载,王祥原来在家孝顺父母,50多岁才出去做官,到80来岁做到三公太保。他以孝理政,在睢宁任官时,以孝治睢宁,取得很好的效果,走的时候老百姓都舍不得让他走。

  在孝友家风影响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成为名臣显宦。汉魏以来数百年间,琅琊王氏家族中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到了东晋时期,王览之孙,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更是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导为官识见深远,于军旅未息之际便率先意识到了教化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主张设庠序,以正人伦风化之本,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家做到父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从而规范社会秩序,让老百姓知耻有礼。他还首建东晋史官制度,使朝廷事务有故例可循。

  除了政治上的辉煌,琅琊王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人有集,据不完全统计有文章流传于世的共73人,擅书者43人,从王览、王正、王旷、王导到王羲之……诸多王氏子孙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

  王览曾孙、王导之侄,“书圣”王羲之是琅琊王氏中文艺气息最为出众的子弟。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融通古今,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碑刻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厉害,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受王羲之、王献之影响,琅琊王氏爱好书法的人很多,并且在书法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几乎每一代都有书法家出现。

  管仲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不仅是治国大纲,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家庭同样也是如此。国无纲纪则乱,家无纲纪则废。王祥对此深有体会,把“临财莫过乎让”写进家训,教育族人在对待财物上要以礼避让、循礼行义、立廉知耻。

  琅琊王氏虽大都官居高位,却不以官谋财,清俭自律,临财以让,将廉俭家风代代相传。

  王祥第48世后裔、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伟勋:

  “临财莫过乎让”,体现出在财富面前,能够谦虚谦让,这是重要的为人处世准则。王氏家训强调,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廉洁品性。

  纵观王祥出仕后的行为,一直布衣蔬食,非己之财,虽赐不取,以致不蓄余财,“家无宅宇”。东晋宰相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他率先穿布衣,劝元帝戒酒,引导国人效仿;南朝宋宰相王弘“家无余业”,为政“省赋简役,百姓安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期间,清廉秉政,兴利便民,遇“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且令断酒一年,对当时繁重赋役,每上疏争之。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立家兴业更是至关重要。正是因为知礼仪、懂廉俭,王氏家族千百年来廉洁从政,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赞颂,并使子孙繁衍不息,家业枝繁叶茂。

  琅琊王氏家风良好,其子弟当朝理政也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达到家国两安的境界。琅琊王氏“临财避让”的优良传统,在朝野享有盛誉,为此,朝廷有时专门用王氏子弟去矫正贪污不法的积弊。如刘宋时王镇之为官清廉自守,武帝特将其授为广州刺史,并说“岭南积弊,非此不康”。正因为琅琊王氏家族具有轻财重义、俭朴持家、廉洁从政的优良传统,才使其不为财物所累,永葆进取奋斗的朝气,较好地履行了所任官职。

  琅琊王氏在东晋南北朝的政坛上,廉洁勤政,政绩卓著,对当时的政治改革、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千百年后,我们重读王氏家训,“言行可覆”“推美引过”“扬名显亲”“临财莫过乎让”……句句箴言,犹在耳畔,历久弥新。

  琅琊王氏家训中提倡的“信、德、孝、悌、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在今天,琅琊王氏家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自励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

  ●琅琊王氏家规摘编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注释】

  ①夫: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②覆:考核查对的意思。

  ③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译文】

  说话做事经得起考察与核实,这是诚信的最高境界。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注释】

  ①推:让出,献出。

  【译文】

  将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不好的名声,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注释】

  ①显亲:使双亲荣显。

  【译文】

  自己立业扬名,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敬的最高境界。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注释】

  ①怡怡:指兄弟和睦的样子。

  【译文】

  兄弟融洽,家族和睦兴旺,这是悌的最高境界。

  临财莫过乎让。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译文】

  面对财富,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了。

临沂书圣阁

  ●专家观点

刘占召:琅琊王氏的从政品格

  琅琊王氏为中古第一望族,在汉唐期间产生了6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90余位宰相,二十四史中有3部历史列传居首者为琅琊王氏: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东晋以后兴起于江左的一支,系王祥、王览的子孙。王祥不仅以美好的孝行为这个家族奠基,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子孙恪守奉行的榜样。

  王祥临终时曾留下这样的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过失和责任勇于担当,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对传统孝道思想的升华;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上述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王祥生逢乱世,母寡弟幼,但他却孝敬继母三十年如一日,体现了善始善终、任劳任怨的坚韧品格,这种孝行是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磨炼出来的人性光辉,具备感发人心、促人向善的精神力量,不仅感化了继母,还引导了弟弟王览的善心。王祥担任徐州别驾后,移风易俗,涵养正气,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去感化一方百姓。他的一生,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家训的内涵。

  王祥家训对其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史书载“其子皆奉而行之”。琅琊王氏闺门孝睦,王徽之爱护弟弟王献之、谢道韫(王羲之儿媳)帮助小叔王献之辩论、王僧虔培养侄子王俭成为名相……他们爱护家人,情同知己,真挚之情让人感动!这是对王祥“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训的坚守。琅琊王氏不以财富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晋王衍“未尝谋货利之事”,东晋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刘宋王弘“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他们虽然位居宰相,也不改清廉俭朴的生活。至于“推美引过”,王导便是典范。作为东晋的开国宰相,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施政方针,礼贤下士,团结南北士人。他还在历次叛乱中谦逊谨慎,扶危定乱,稳定了东晋朝局。谦逊低调,对权势存有敬畏之心,王僧虔也是很好的典范。齐武帝曾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因为侄子王俭已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于是王僧虔以“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为由,坚决推辞。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入仕的目的不是为了稻粱谋,而是为了家族的荣耀和实现士人拯时济世的人生理想。王祥去世后,来吊唁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无杂吊之宾”,他的族孙王戎称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王羲之为官时,反对穷兵黩武的北伐,体恤百姓的艰辛,减省赋税,开仓济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忘其力身”,其《断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这都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忘我精神。王羲之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元代赵孟頫称赞他“为当晋室第一流人品”。

  琅琊王氏恪守祖训,自觉砥砺品行,他们崇尚清廉的生活,对家人以道义相期许,始终对官爵保持着谦逊敬畏的态度,从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利济天下百姓,这种使命感让他们处处自律,时刻清醒。(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占召)

风流不衰、冠冕不绝,92位宰相600多人名垂青史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代表人物有:

  王吉(?-前84年),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学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立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导(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览之孙,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于平定叛乱、稳定朝局建功尤多,受到重用,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他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

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